▲资料图:最高人民检察院。图/最高人民检察院官方账号 又发现一起轻微杀人案。据报道,2022 年 9 月,徐的丈夫徐在自家门前被年轻男子小莫谋杀。两人素不相识,完全是陌生人。案发时肇事者未满14岁,徐某去世,享年44岁。经过近三年的法庭审理,2025年7月,该案由山东省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经查明,被告人小莫故意非法杀害他人生命,造成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人类悲剧。凶手案发时未满14岁。即使现在他已经受到审判和判刑,他仍然是未成年人,并且已经成为一名未成年人。变成了一个残忍的杀人犯。等待他的,是法律的严厉惩罚和十三年自由的代价。对于受害者来说,半夜无故被杀是一场难以想象的悲剧。他宝贵的生命被一个不知名的男孩轻而易举地夺走了,这起谋杀案给他的家人带来了无限的悲伤。因此,公众的愿望是追究这些年轻凶手的责任。此前,我们的法律考虑到未成年人身心尚未成熟,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有限。因此规定,这一特殊群体若触犯刑法,将予以从轻或减刑,部分未成年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现实中,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些青少年变得更加“成熟”,其犯罪手段和危害程度令人发指,远远超过了普通成年人。如果凶手不被认为负有刑事责任,则不仅受害者及其家人会受到二次伤害,公众也会对法律的公正性提出质疑。为了伸张正义、安抚人心,未成年人也可以追究刑事责任。法律体现时代精神,应当与社会发展相一致。追究未成年杀人犯的责任,也符合法治的本质。 2020年12月,《刑法修正案(十一)》规定,“已年满十二周岁,未犯以特别残忍方法致人故意伤害、死亡、重伤、严重致残罪,情节严重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起诉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类似的轻罪不会有法律“护城河”。最高人民检察院有权批准起诉。这个ins制度设计将更好体现公平正义。此前,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对河北省邯郸市一名高中生被杀并埋葬案提起公诉。两名年轻凶手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和12年有期徒刑。让我们回到这个案例。施暴者未满14岁,“用刀在受害人身体要害处连续刺数刀,受害人胸部最大伤口长19.0厘米,深达胸部,露出胸部器官”。这充分体现了其主观极端恶性和手段极其残忍,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处理条件。凶手患有混合性行为和精神状态紊乱,还患有未明确的无机精神疾病,但从犯罪角度来看他负有全部责任。他的能力和接受审判的能力并不影响他的犯罪最低限度的责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审讯过程中,肖莫故意捏造“麦克斯”等阴谋来通过审讯,进一步暴露了其险恶用心。最终,这名年轻的凶手被判处13年有期徒刑。最高程度的根本确认和自动司法处罚,不仅是对重大犯罪者的适当惩戒,也是对潜在犯罪者的教育和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直接的情感安慰。检察机关的批准并不是遏制青少年犯罪的故事的结束。依法通过立法、司法等手段打击犯罪固然可以起到扫清污点、正案清白的积极作用,但更深层次的源头管控还需加强。现实生活中,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多种。法国家和个人不能逃避责任,但社会也有责任。这就是你看这起事件时发生的情况,这也是如此,当年暴力手的暴力影响,和之前经历的暴力影响,案件中也有类似的事情。虽然花园里有痛苦和漂流的感觉,但需要一支综合的轻罪治疗力量,促进各方合作,永续青少年的健康。作者:刘玉亭(法学家) 校对:何锐 校对:刘军